《香港國際攝影節2020》隨筆

寫相展唔貼相

我不是機器人
8 min readJun 25, 2020

無心插柳,喺FB見到USP(社媒)喺北角有個關於香港過去大半年以嚟嘅相展,同朋友去睇完先至留意到呢個年年都舉辦前前後後攪咗10年嘅香港國際攝影節(HKIPF)。

整個攝影節一共包括10個「新一代影像創作者育成計劃(Photographer Incubator)」展覽同19個「衛星展覽(Satellite Exhibition)」,各自有唔同嘅展期、分佈於港九新界。

我大概用咗個幾月時間完成咗整個觀展旅程 —— 除咗postpone咗嘅《回望。 當下。》、同埋就唔到時間去睇錯過咗嘅《餘燼 》同《小獸》。

坊間應該有唔少有關個festival以至個別相展嘅介紹或者觀後感嘅高質文章,所以冇心機嘅我只係諗住hea share少少感想就算。

順便提下:我係幾鍾意呢種好似city hunt玩法嘅遊覽方式嘅。好似過往每年都有嘅HKWalls咁,睇住地圖尋找散落大街小巷嘅graffiti,除咗展覽本身,亦都會路經好多平時冇行過嘅地方、發現好多平時唔留意嘅特色嘢。

唔知佢哋係咪年年都有咁嘅設計啦:佢哋web site有個輸入日期由佢suggest去睇邊幾個展嘅功能。另外因應展覽位置比較集中嘅深水埗至石硤尾同中環 至銅鑼灣,建議咗兩條串連展覽同該區景點嘅散步路線,亦都製作咗pdf地圖。

揾笨𨳍嘅地圖,要print out然後手抄展出日期時間地點落去畫到張紙花晒。

感覺相比HKWalls嘅安排遜色少少 —— HKWalls嘅做法係造一個google map,pin晒每個spot嘅開始動工→in progress→完成嘅進度,實時update。我淨係需要自己plan路線,然後望住個google map就可以「入game」。

而HKIPF個網雖然有行程planner,但係一無論網頁版定手機版都好鬼lag;二係佢gen出嚟嘅路線間唔中要兜路 —— 行完深水埗去石硤尾再返落太子都還好,試過建議我先去深水埗再過JCCAC跟住又返深水埗睇埋未睇嗰一兩個spots⋯⋯有次仲要過完海再過返嚟 —— 參考價值唔高。

另外係fb events嘅混亂/不完整。雖然HKIPF有自己嘅fb fanpage,但係佢冇為所有相展建立獨立嘅event page —— 留意係:有啲有、有啲冇。於是喺一衆event pages就出現咗部分由HKIPF建立、由該展覽嘅photographer建立、同由展覽場地建立、甚至從未建立event page只係透過展場/artist出post嘅四種情況。對於想關注整個攝影節所有展覽資訊嘅人嚟講幾唔方便。再者因為自己慣咗將有興趣嘅fb event export去calendar,所以呢⋯⋯

好喇睇咗26個展,考下記性盡力講下其中比較鍾意同深刻嘅展覽嘅觀後感。

林健恆《都市 病》

最鍾意嘅collection。全黑白,圍繞住喺香港呢個都市嘅各種病態現狀,鏡頭準確捕捉嘅每個once in a lifetime嘅瞬間,每幅相除咗展現出明確嘅信息之外,每個畫面都充滿張力。

(非廣告)話說《都市 病》第二擊相展上星期都開始咗,有興趣可以去睇:

USP《非常日常》+《動亂》

United Social Press社媒(社會獨立媒體),有留意開網媒嘅應該都唔會陌生。整個攝影節唯一一個展出兩個collection嘅參展者。新聞照片抹去標題同內文之後唔止唔會變得空洞無物,反而無聲仿有聲。

范家朗《人像日記:十八港孩》

十八個跟隨父母參與反送中遊行嘅細路,十八幅output到人咁高嘅正面大頭相,超震撼 —— 未來眼中堅定嘅神彩映照出未來。

張俊謙《三秒·傾城》

交通燈由紅轉綠之間嘅黃燈僅維持三秒,攝影師將無數個彈指間發生嘅片段凝住,一個又一個靜止畫面變為組成「時代」嘅歷史拼圖。

黎雪沁《With Light — We Can Conquer Our Fear》

故意將整個展覽場地佈置成全黑:以黑布圍起門窗,要求參觀者著住手機燈觀展。照片中嘅日出、朝霞、山巒、天際線隨住手上光源舞動;而展場盡頭一幅黑牆上面以一串黃色燈串勾勒出獅子山嘅山廓,「山」下面滿佈參觀者寫喺場地提供嘅黑色紙條上嘅心願、祝福同鼓勵。與其話係相展不如話係體驗 —— 黑暗中以自己嘅光去尋找光、照耀他人嘅體驗。

李嘉睿《黑暗中永恆的光》

同樣係漆黑一片嘅展覽。攝影師以直射鏡頭嘅光(唔係差佬照記者嗰種)糅合曝光技巧,營造出「地縛靈」嘅畫面,背景係晚上香港大街小巷,彷彿與街道嘅靈魂互相凝望。

盧建民《再想像香港爬山共同體》

以往對佢嘅印象全部都同社運有關,佢嘅fb page《影攝食》、《山野拾遺》喺得知呢個相展之前我亦都冇follow。睇過佢嘅相,更加體會到佢對香港呢個地方嘅愛。面對眼前每一幀美景宛如聽到佢入獄前囑咐:「幫我睇住香港。」

「我哋會!」

黃冠華《融合》

抑或係同化?侵蝕?吞併?重曝嘅映像釘喺半透嘅白布上面,而白布背後嘅基本法若隱若現,欲蓋彌彰。

曾冠群《臨時邊界》

「臨時邊界」指中港之間嗰條無形、脆弱、隨時被僭越嘅分隔線。攝影師選擇將幾百張相鋪滿展場地面,供參觀者一邊踐踏一邊觀賞⋯⋯

岑倩衡《餘燼與安魂曲 —— 時間站在誰的一邊》

六四晚會蠟燭紙杯vs催淚彈殼;八九民運vs一九香港保衛戰;中國香港人vs香港人⋯⋯

黃海輝《小黃車》

幾有趣嘅topic:因為ofo摺咗而失去價值嘅黃色單車被遺落四周,因為ofo摺咗而失去價值嘅黃色單車被遺落四周而衍生出作為攝影題材嘅新價值⋯⋯

曾婉遒《客塵:鄉愁的未來》

配合物料、installation同投影,呈現出「記憶嘅褪色/未來嘅不可知」嘅意境,成個展覽好靚。

郭嘉樂《不可抗力》

唔知係咪特登較到個冷氣停屍間咁凍,我覺得個溫度同場內黑色主調嘅佈置,突顯咗作品滲出嘅寂寥、荒涼、孤單感覺。不過凍到我有啲頂唔順⋯⋯

李卓媛《裂像的破⼝》

攝影節初期展覽嗰幾日我miss咗,後來聲稱「不定時沿彌敦道」展出,卒之到上星期HKIPF fb page出post公布佢展期同展出地點,同時附上一條google map link:

「一早咁咪好囉!」

中午三十幾度行彌敦道(要返工所以冇行晒)除咗身水身汗之外,感覺係佢既係一個攝影展又唔係一個攝影展:佢嘅作品 —— 大約B4 size嘅黑色木框鑲嵌黑色玻璃/膠片,宛如一塊黑鏡,由佐敦道至太子道西沿彌敦道分佈喺6個報紙檔,冇相,只有彌敦道嘅倒影、路人嘅倒影、自己嘅倒影。

節錄簡介其中一段:

「『超現實主義存在於攝影運作的核心』,蘇珊・桑塔格指的是攝影創造一個複製的世界、第二等的現實。於一個影像氾濫的年代,攝影的『複製性』意義又是什麼?」

大概呢個係當中最能回應今屆HKIPF主題 —— 「SEEN & UNSEEN」 —— 嘅一個展覽。

個幾月以嚟隨住廿幾個展覽喺城市穿梭,行過好多未行過嘅路發現咗好多新奇地方,例如展出《My Cycle Diary》嘅場地 —— 由一位退休學者捐出所有藏書而成立嘅「私立圖書館」打書釘、《路牌、電燈柱、樹》嘅展出場地青山塾、路過嘅香港新聞博覽館、散佈各區嘅gallery、手作精品小店、coffee shop、書店⋯⋯仲有值得一提嘅係展出《108印象∞香港》同《小黃車》都係所謂嘅「共享空間」,咁因為我只係諗住行入去睇完相展就走正式攪攪震冇幫襯,所以睇嗰陣有啲老尷⋯⋯

最後多謝你睇到呢度!

呢篇文我「開game」冇耐開始逐啲逐啲(又曰:拖延)寫,到今日25/6睇埋最後一個展覽,啱啱亦係成個HKIPF最後一個展覽嘅最後一日。喺我心目中呢個係一個假想嘅「截稿日」,過咗今日都寫唔完,恐怕朋友會打爆我個頭。

“To everyone who has ever emailed to ask me for advice on writing, my answer is: get a deadline. That’s all you really need. Forget about luck. Don’t fret about talent. Just pay someone larger than you to kick your knees until they fold the wrong way if you don’t hand in 800 words by five o’clock. You’ll be amazed at what comes out.”

-Charlie Brooker

--

--